文明,是一座城与一群人共同写就的诗篇。
在上海的“西大堂”,红色血脉与市井烟火交织,德治教化与民生福祉交融,文明实践与城市更新共振。普陀区以“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为初心,凝聚起全区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绘就了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文明新画卷。
红色基因,薪火永续传承
去年7月,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居民汤啸天提交的“人民建议”引发关注——他呼吁发掘家庭中尘封的老物件,无论是勋章、家书还是旧木箱,都可能承载着红色记忆。这份建议迅速获得回应,市委宣传部随即发起“晒晒传家宝·我家的红色记忆”征集活动,掀起全城寻访红色印记的热潮。
于是,在沪西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普陀,一段段平凡人的红色记忆在苏州河的碧波流水中浮现。父亲的进步刊物、祖父的情报木箱、姑姑的回忆录......这些散落民间的信物,化作城市文明的基因密码,印证着普陀红色精神的血脉传承。
普陀区劳动模范、沪西革命史陈列馆馆长陶振云作传家宝案例分享
作为红色文化浸润的城区,普陀不仅坐拥42处红色资源名录点位,更通过“觉醒年代”“魅力普陀”等15条研学路线,将革命遗址编织成鲜活的教育网络。顾正红纪念馆与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构成工业初心文化景区。在普陀,历史正以数字化形态焕发新生:“云参观”“云展览”“云讲解”等线上资源持续推出,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界限;“沪西魂”烈士群像故事的深度挖掘,让英烈精神跨越百年依然激荡人心。
位于普陀区的顾正红纪念馆
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在普陀遍地开花。全国首部工运题材音乐文献剧《星火燎原小沙渡》用歌舞重现峥嵘岁月,《工人之歌》《势不可挡》的旋律在剧场久久回响;苏州河上新开辟的“逐梦江河 百年工运”Cityboat红色主题航线,让市民泛舟碧波聆听奋斗史诗;“半马苏河 工运之声”宣讲团以百场宣讲传递信仰力量......从革命场馆到市井街巷,从艺术舞台到江河碧波,红色基因已化作指引普陀市民的精神灯塔,在新时代续写着薪火相传的文明篇章。
为民惠民,幸福底色更浓
当晨光漫进甘泉路街道管三居民区的2号楼,72岁的王阿婆第一次独自乘电梯下楼买菜:“像爬山一样的生活终于结束了。”她轻触电梯按键,红色微光点亮了全新生活。
这样的光芒,正在普陀217万平方米的旧住房修缮改造过程中持续闪耀,921台电梯装进老旧小区,8家农贸市场智慧升级,67条健身步道蜿蜒于社区,208处益智健身苑点缀街头,更有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家护理中心和9家康复中心扎根社区......近年来普陀区持续丰富拓展“文明城区 创建为民”实事项目,累计推出区级和街镇级实事项目近百项。点滴改变汇聚成河,市民在“家门口的幸福”中真切感受到文明创建的温情。
甘泉路街道管三居民区2号楼的新电梯
生活焕新的背后,藏着共建共享的治理智慧。在普陀,548个文明楼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300余家文明单位与居民区结对共建,“文明星连心”活动开展1700余场,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从“五巡一访”督查制度到背街小巷“一长带六长”机制,普陀以绣花功夫织密治理网络,让文明成果可感可触、长效常新。
与此同时,普陀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文明新风融入城市肌理。线上线下全矩阵宣传网络同步发力,“两微一端”、社区宣传栏、电子道闸、出租车后屏等载体滚动播放公益广告,让市民“驻足观文明,抬眼见文明”;“文明星集市”激活文化传承基因,“真如灯花节”“南北游园会”等特色IP以市集形式演绎传统节日新内涵;创新开展“环山骑行嘉年华”“与萌宠随行 与文明相伴”等主题活动,积极建设“文明养宠示范点”,让文明理念从宣传栏走进生活场景,在知行合一中重塑城区精神品格。
德治润心,善举星火成炬
“我在照顾岳父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普陀人的善举和大爱。”2024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王均田是普陀区有名的“好女婿”,在普陀区2025年第一季“身边好人”评议宣传活动上,他分享了几十年如一日照顾110岁岳父的经历,温暖故事直抵人心。
在普陀,像王均田这样的身边榜样不在少数,还有像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陈帼英、“中国好人”张文强、上海市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获得者冯飞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先进典型。
“中国好人”张文强的宣传沙画
近年来,普陀区构建“选树有机制、宣传有创新、引领有实效”的先进典型培育体系,让“凡人微光”汇聚成“满天星斗”。通过“群众评、街镇荐、区级审”三级遴选机制,全区累计挖掘170位“普陀好人”、10位区级道德模范。在这片热土上,先后涌现出11人次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20余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诞生了30多位全国劳模、百余位市级先进,涵盖社区志愿者、科研先锋、非遗传承人等多个群体,形成“老典型常青、新典型辈出”的生动局面。
“亲子做公益”文明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德治教化浸润全龄段。普陀区推选446名市、区两级“新时代好少年”树起青春标杆,首位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金孝珍成为少年们的榜样;“亲子做公益”活动吸引6000余组家庭义卖筹善款,1400名青少年为白血病患儿捐发;全国文明家庭陈琥璋家庭在社区创立“学善园地”,推动楼组制定家风公约,全国最美家庭代表何颖父子两代劳模发出“传承劳模精神 树立文明家风”的倡议。从家庭到社区,从校园到社会,善行如星火,照亮一片城区的文明高度。
实践聚力,苏河潮涌文明
晨光微露时,长风公园的绿荫下已传来悠扬的八段锦广播,几位晨练老人身着练功服,在银锄湖畔舒展行云流水的招式,三两个戴着降噪耳机、架着运动墨镜的年轻跑者从其身前路过,铿锵的脚步唤醒城市的脉搏。这一幅跨代际和谐共处的场景,正是“文明实践主题公园”的日常剪影。
宜川路街道中华新路文明示范街区
沿苏河而行,文明实践的浪潮正澎湃涌动。普陀全区构建起“1+10+283+N”文明实践阵地体系,294个基层阵地星罗棋布,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深度融合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资源,打造104个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阵地——清峪路、中华新路这2条文明实践示范街区烟火熙攘;复悦荟、宜融创、创享塔、桃源π、近铁广场5个商圈化身文明实践新地标;长风公园、管弄公园2个文明实践主题公园让人与自然相拥;由4条特色步道,5个苏河驿站匠心构筑而成的“半马苏河”文明实践带,让“15分钟文明实践生活圈”在普陀触手可及。
2024普陀区“人民城市 文明风采”群众性主题活动——“我在文明实践公园过七夕”露天电影大放送
阵地之上,普陀区以品牌建设激活文明实践内生动力。构建1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总队、培育879支实践团队,“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等活动融入民生日常;设立4个“城市建设新群体关爱点”,开展“冬日暖阳”“端午安康”等新就业群体关爱行动;“半马苏河”文明实践带作为普陀区文明实践工作核心品牌,自启动建设以来,汇聚19个联盟单位和350支文明实践团队,5年开展超1.2万场活动,吸引10万名志愿者注册。新时代文明之风正化作苏州河不息的浪花,日夜浸润着这片温暖的城区。
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道德星火的闪耀,从老旧街区的焕新到实践阵地的深耕,普陀同心共绘,文明花开满城。
普陀区将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责任为桨、以实干为帆,全面推进普陀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强劲文明动能。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